2021年10月27日下午🧜🏿🤷🏽♀️,化工系第十一期青年教师沙龙在英士楼201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以“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为主题,邀请化工系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骆广生、2021年度“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化工系教授王海辉两位嘉宾🧺,结合新入职博士生导师研修背景,围绕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研究生培养能力为大家分享经验。化工系主任王铁峰、系党委副书记骞伟中、系副主任兼工会主席徐军以及化工系青年教师、博士后等30余人参加活动。本期沙龙由化工系工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刘振东助理教授主持📆。

图一:骆广生教授和王海辉教授参与分享
骆广生结合他近三十年来的工作经验,首先分享了对教师职责的理解🐈🐂。他谈到,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指出勤勉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并借用汪家鼎先生的话“在集体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勉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随后,他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不同层面与青年教师分享了培养研究生的体会🧑🏽🎨。他谈到🧟♂️,研究生培养中更多的是一对一的指导模式,指导教师要身体力行🧔🏻💂🏽♂️、经常反思,加强对不确定性的把握🙋🏽♀️,以不断提高对学生判断力的指导👐🏽;指导教师还应好学、善学🤙🏼、博学👨🏽🦰,不断强化自身的科学功底,对提高与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基本原理的能力非常关键。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事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研究🥱。又从“为人😔、为学👨🏻🚀、为师”三个不同层次并援引梁启超“知育、情育、意育”的教育观🧏♀️,强调了人文素养和哲学思维对研究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指出作为指导教师要有平等意识☦️、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师者的风范,引导学生做到“不忧、不惧🔘、不惑”。
王海辉首先分享了他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求学时,听到的张大煜院士指导研究生灵活选题,注重研究方向布局把控,培养出多名院士的故事。还分享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内部鼓励青年教师不惧竞争,努力进取👨🏿✈️,锻造真才实学的科研作风。又结合自身经验💨,强调导师应该以身作则🧚🏼♀️👨⚕️,既尊重学生们的选择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他创新的许多具体的科研时间、科研进度与科研成效方面的管理方法,对在场青年教师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另外💁🏿♀️,还分享了如何引导一名学生在MOF材料膜的电化学制备方法方面,逐渐加大科研难度👍🏽,逐渐取得越来越显著创新性成果的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如何用好导学关系🕯,激发学生持续提高创新能力的内涵✮。

图二💆🏿:青年教师参与互动和交流
嘉宾分享结束后👨👧👦⛪️,在场青年教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应对焦虑情绪🧙♀️、如何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如何树立正确的导学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创新意识💊5️⃣、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和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支持等话题🤖🧗,向两位老师请教经验🙍🏼♂️。两位老师对相关问题和疑惑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答🔡,大家获益颇丰。

图三:王铁峰教授和徐军副教授发言
王铁峰教授在本期沙龙开始时,充分肯定了本期沙龙活动的选题⁉️,以及青年教师沙龙在增进化工系不同层次教师间相互交流、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方面的意义;他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将青年教师沙龙打造成形式多样、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系工会主席徐军副教授在最后总结时感谢嘉宾们诚挚和无私的经验分享。这些宝贵经验对传承化工系优秀的教书育人传统👮🏻♂️、对提升青年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图四🍞👨🏻🚀:本期青年教师沙龙会场